第〇一〇回 梦东君圣母度香魂 游西天红鱼入宫门

书接上回。

坤宁宫,东梢暖阁。

话说朱福一回宫,便来向马皇后交旨。其间借机将在魏国公府的所见,与孙氏所托之事一并如实说给了马皇后。其言辞所述,自是义愤填膺。

马皇后一面闭目细听,一面力压满腔气愤。旋即,打鼻子里硬是深深泄出一股气来,盯着朱福的眼睛开了口,可那语气却未见半分厉怒:“你可看得仔细?那谢氏头上戴的,确是一顶九龙四凤冠?”

朱福目不转睛地作答:“小的看得真真的,绝无半点虚言。”

马皇后听他那般肯定,缓缓抬起手来,捂着心窝暗骂道:“果真是个无法无天的蠢物?”可转念一想,又不觉皱起眉心自语一句“不对。”

朱福不解,问道:“娘娘,您觉着何事不对?”

“此事绝非如此简单。”马皇后似有不适,自顾轻轻敲打两下胸口,旋即深呼一口气,又作细说,“你想啊,那谢氏再是如何胆大包天,也绝不会将私造的凤冠明目张胆地戴出来。”说到这儿,又回身打桌上捏过茶杯,呷了一口后说,“更何况又是当着你的面儿……”

朱福眼见马皇后似是有些不爽快,便一面为她抚起后背,一面问道:“娘娘的意思是……那谢氏当真是个榔头脑袋,确实不知规矩礼法?”

马皇后一声长叹,道:“你有所不知。那人作派虽是难登大雅之堂,可还不至于狂妄到这等地步。”转而又问,“你可记得,此前本宫曾召见过她几回?”

“小的记得。那会儿您还夸她是个爽性之人呢。”

马皇后摇头摆手地苦笑道:“我那哪里是夸她呀?殊不知,她三次入宫,乱了三次规矩。尤其是十年前那次,黏在本宫这儿诌了整整三四个时辰,耗得本宫真是苦不堪言。”

她这一说,朱福顿时想起了当年情形。于是,连气带骂道:“您不说我倒忘了,那婆娘临走时还将娘娘的凤钗癞了去。真是不知死活!”

马皇后再捂胸口,点头应道:“可见那本就是个有头无脑的人物。尤其是自打她孩儿夭亡那会儿,其行事作派便也日渐混沌。这也是本宫近十年再未召见的缘故。”

“小的可早就听说,那婆娘是个出了名的善妒之辈。”

而马皇后却无任何怒色,但听她道:“此人善妒固然不假,不懂规矩礼法却也是真。况今日之事,本宫还是觉着另有蹊跷。”她说着,略显深思,随后又开口相问,“你可仔细瞧过那凤冠?”

朱福转到马皇后面前,回道:“小的瞧得仔细着呢,那凤冠之华美,绝不逊于皇后所戴那顶。尤其是额上那颗随珠,跟娘娘冠子上那颗一模一样……啊?……”他言到此处顿觉讶然一惊,当即抠着下嘴唇愣了神。

“随珠?”马皇后听得顿皱眉头,复又确认一遍,“你说那凤冠额前嵌的可是一颗与本宫冠上一模一样的随珠?”

朱福已知大事不妙,于是赶忙跪地回说:“娘娘,小的一时信口开河……”

马皇后脸色煞白,有气无力地喝道:“抬起头来,看着本宫!”

朱福怯怯抬头,却依旧不敢直视。

“痛快回本宫,那随珠你可看得真切?”

朱福畏首畏尾,吞吞吐吐地回说:“小……小的不敢欺瞒娘娘,那……那珠子应就是当日,娘娘赐与……”

“够了。”马皇后突然拦住朱福下话,尽力压住满心恨火,喘息相嘱,“此事莫要声张。给本宫私下里查个清楚再说。凡事未弄个水落石出,万不可轻下定论。”说着,她抬肘撑于桌上,揉起了额头。

“是。”

“此时,你可还轻信那凤冠乃为谢氏私造?”

“都是小的愚笨,不明就理。”朱福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位国母,其察人度事的本事简直如通神明。

“别搁那儿朽着,起来说话。”

“是。”朱福乖乖起身,欠首而立。

马皇后叮嘱道:“要查,就先从卢妃巷的衣冠匠人入手。”

“小的明白。”

马皇后轻叩颈后,呼出一口长长的闷气来。渐渐地,又觉着肘下似被何物硌得不适,于是便转朝桌上瞧去。硌在肘下的本是一只翡翠镯子。此物乃是孙氏先前塞与朱福的酬劳。马皇后掐指衔过此物,再次开了口:“至于那孙氏所托,你是如何看待?”

朱福欠首道:“不瞒娘娘,非是小的拿人手短,小的确实觉着那孙氏真真是个可怜之人。”

“如何见得?”

朱福慢条斯理地解释着:“您看呐,她身上干净得只剩这个物件儿了,却还要塞给小的帮她求个安生。可想而知,素日里不知受了那谢氏多少欺辱呢。”

“唉……”马皇后盯着他一声叹息,随即又问,“以你之见,那孙氏之求,本宫是准还是不准呢?”

朱福再次欠身,道:“小的全听娘娘旨意。”

“记得此前,本宫就曾对你说过,‘智而学伪,其弊难忠’。”

“小的一直铭记于心,从不敢忘却。”

马皇后自顾抿了一口茶,教导说:“在这世上,最难看透的莫过于人,须知人性有表里之分。”

朱福顿首道:“小的受教。”

马皇后探过手去,将那镯子递给了朱福,道:“那人物虽小,可戏路还在后头呐。”说着,便欲起身,却顿感周身疲惫,行动颇为吃力,于是便探手朝他招呼,“过来扶本宫一把。”

朱福得令,立马前去搀起她。

二人随后缓缓步出暖阁,朝坤宁宫正殿而去。

其间,只听马皇后自叹道:“本宫老了,这身子骨是愈发不听使唤了,只怕是来日无多了。”

这话听得朱福心头一颤,忙作劝慰:“娘娘莫要说这话,您定会长命百岁的。”

马皇后一声笑叹:“这话我倒是爱听。可古往今来,长命百岁者复有几人呐?”二人说着,已来至凤台阶前,她一面吃力地朝上迈着步子,一面道来,“昨夜本宫瞑睡之中,竟见东君手捧一枝香魂入梦,说是要取我一匙心头血,用来超度一个附在花中的魂魄。”

朱福惊问:“娘娘可曾应允?”

马皇后一手拄着膝盖,缓缓落座,道:“我本想不应的,可偏瞧见那香魂枝头花瓣飘零,一片接着一片,如同下雪一般,落地竟然化作成堆的白骨……本宫恐是祸兆,便应了东君之托。不曾想,那香魂得了本宫心血,竟当即幻化成一位娇美的仙子。”马皇后绘声绘色地讲述着,眼角里渐露出一缕闪着泪光的笑意,“那仙子牵着本宫的手,一抬脚,竟带着本宫飞了起来。我们一路向西,飞呀……飞呀……飞过本宫的老家宿州,也飞过了中都凤阳……看见了从前,也看见了将来……我们就那么不知疲倦地飞着,很远很远……直到被昆仑山上的一棵神树挡了去路……”

朱福忙问:“娘娘,那仙子这是要带您去哪儿啊?”

“是呀,我也是这样问她。”马皇后笑得越发释然,“你猜她说什么?”

朱福一面苦想,一面回说:“这……小的实在想不出。”

“她说要带我赶在八月初八之前到达西王母的瑶台。”

“这八月初八不是那西王母的寿诞吗?据说每年这一日,那西王母都会举行蟠桃盛会呢。”朱福自顾猜解,转而竟顿显惊喜之色,“那一日也是娘娘的寿诞啊!这样说来,应个是为娘娘增寿的吉兆才对!”

“这个本宫岂能不知?可那仙子却说,那一日也是本宫与她归天交旨之期。临了,她口中还念念有词地丢给本宫两句哑谜。”

“娘娘,那谜中所述何言?”朱福问着,泪水已在眼中打转。

马皇后娓娓道来:“棍打绛纱汝当死,天心造数本如此。应知生负使命来,死后魂归天仙子。可那仙子话音刚落,本宫就听闻三声木鱼伴着一阵婴儿笑声,那声音硬是将本宫从梦里唤了出来。说来也怪,打那一觉醒来,本宫就觉着心血不济,周身不畅……”

马皇后这一说,顿时惊得朱福扑通跪地,哭天抢地道:“皇后娘娘,您可千万别吓小的呀!昨儿个您这身子骨还好好的,万不可被那般妖梦迷心而作轻生之念呐……”他已哭得手足无措,“小的……小的这就去请皇上来,求他找人为您做法,灭了那杀千刀的邪祟。”说着,便慌手乱脚地朝凤台下爬去。

“回来……”马皇后深蹙眉头,有声无力地喝道。

朱福伏地,转颈大哭:“娘娘……”

“本宫还没死,你哭的哪门子丧?”

“娘娘……”

“不许哭……”马皇后已现不适。

朱福顿时屏住哭声,翻身爬起前去搀扶:“娘娘,还是让小的去请皇上……”

“不可。”马皇后摇头道,“你怎会不知皇上性子?太医们若是瞧不好本宫这病,只怕个个性命难保啊……如此一来,岂不再折本宫寿数?”稍适片刻,马皇后渐渐舒缓了气色,眼角隐现一丝慈笑,“记着本宫的话——凡事莫急,大局为重。”

朱福俯下身子,跪在一旁,无奈泣语回应:“是,娘娘……小的记住了……”

马皇后慈母一般抚着朱福的脑袋,问道:“可还记得初见本宫的样子?”

朱福眼含泪花:“小的一辈子都忘不了。那是十五年前,当时小的才八岁,娘娘也不过三十出头。”

马皇后一声长叹:“是啊……这一晃都十五年了。我大明建邦已十五载了。一转眼你都这么大了,而我也熬成个老人家了……”

“娘娘不老,娘娘还要长命百岁呢……”

马皇后摇头释然一笑,叹息道:“人这一辈子啊,荣华可争,富贵可谋,偏偏就是这生老病死勉强不得。佛说人生有八苦,如今想来,本宫这眼下之状当算其中一苦啊……”凝望殿门之外,马皇后由感道来一诗,此诗倾诉的乃是佛家所说“人生八苦”之一,书者将其唤作《疾中苦》:

『昔日莺莺小儿女,今夕奄奄游丝语。

境似梧桐栖病鸾,心若居人忧蛀闾。

神佛无暇三宫院,鬼煞不怜千金躯。

更患膝下尚无主,锦世宏愿皆空许!』

朱福听罢,再度落泪,问道:“娘娘是在担忧诸位皇子?”它这一问,道破了马皇后心中所想,泪光里只见她苦中含笑,胸中深压出一阵沉闷的叹息,问道:“你可知本宫当年为何给你取名‘朱福’?”

“娘娘希望小的一辈子都有福气?”

“也不尽然。本宫更愿能以你这名字作个彩头,唤来大明朱氏万世鸿福啊。”

“小的明白了——就如皇上为庆公公赐名‘庆童’以庆童年之时相交之谊,娘娘为小的取的这名字,原来也有如此深厚的寄托,小的愿娘娘唤‘朱福’到一百岁,一千岁……”

马皇后笑了,在朱福脑门上轻轻戳了一指,说:“你这张巧嘴呀,只怕唤不了本宫那么久喽……”

“娘娘……”

“而你可知,宫中奴婢上千,为何本宫单单把你留在身边……”

朱福孩童一般,故以无知作答:“想是那会子娘娘瞧着小的生得俊俏,也不顽劣?”

“你呀……”马皇后又笑了,扬膛夸道,“在本宫看来,那群孩子中数你最仁厚,本宫是想历练出一个忠心侍主的人物,有朝一日能代本宫去照顾好太子。”

朱福听罢,连忙叩首道:“皇后娘娘一片苦心,小的定会铭记五内。”

话说到此,只见门外进来一个比朱福年纪还小的太监,进门便通报说:燕王妃为参加明日浴佛大典连日赶路,已从北平归来,此刻已入了坤宁门来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