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脱胎换骨般的自虐练习

冰刀,有很多种分类,据我所知的有,冰舞,双人滑,单人滑几大分类。其中单人滑和双人滑,有分短节目和长节目与自由滑几大项。

双人滑和冰舞的区分是,双人滑有很多的抛跳,旋转等技术性动作。冰舞是体育舞蹈在冰上的变种演绎。

而二者相同的是,都是考验选手,是否具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。一套好的动作编排,必须要有舞蹈动作辅助。在技术层面,二者都有两种表现方式,影式滑行和镜式滑行。

而自由滑,就是相对自由一些了,可以有很多创新创编动作,以个人的表现能力论成绩。

相对冰刀而言,我个人比较喜欢那些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滑者。

我心目中的偶像滑者,在冰刀里,只有俄罗斯的阿里克萨亚古丁。

他在男子单人滑之中,是我见过的冰刀单人滑男运动员最好的,无论是在个人技术还是在音乐表现力方面,他的表现近乎于完美!

正是因为,我开始了解了众多的冰刀赛事,我就曾经想过,如果,把冰刀动作,完全地融入到轮滑里,那该有多好!

因为,无论是在滑行方式,动作编排上,冰刀与轮滑都是特别的相似。

就拿轮滑的花样滑来说,在八十年代初期,国内还没有任何赛事!

轮滑行业的起步,完全都是大众性的体育活动。

据了解,轮滑运动是在八十年代初刚刚进入我国,相对于亚洲和世界各国而言,起步比较晚。

作为一个在我国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,在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国家专业队伍。

言归正传,在了解了很多的冰刀知识之后,我突发奇想。

我可不可以把冰刀动作转化为轮滑动作呢?

我记得当时,因为这个想法也曾经兴奋地构思了很久。

虽然理想是完美的,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!

很多冰刀动作,已经深深地印刻在脑海,那些旋转,那些脚法舞步。

我突然发现,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能力,在我身上就是一个空白!

我会唱歌,不会跳舞。

会唱歌,不代表可以完全地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涵。

跳舞,却是我一大缺憾。

武术倒是可以比划几下,跳舞,在当时都是一些交谊舞。在我的当时的眼里,都只是一些男男女女在舞池里,搂搂抱抱。

对于舞蹈的不了解,我这个舞蹈的门外汉,该如何把舞蹈动作融入轮滑?!

一时间,我再次陷入了一种类似于武学障的,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
都说皇天不负有心人,一部美国的影片,在一九八八年在国内上映,霹雳舞!

就是这部影片,改变了当时我对舞蹈的误解。

那些新奇的舞蹈动作,震撼人心的节奏,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,一时间,霹雳舞迅速在青少年之间开始流行!

记得我当时是在齐齐哈尔市的第四中学就读,那是一九八八年的一个初夏。

春节的舞台上,美籍华人费翔的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,火遍了全中国。

一部美国影片霹雳舞,改变了很多青少年兴趣爱好的轨迹。

那时候,各个学校都出现了一些舞蹈爱好者自发的舞蹈小团体。平时课余时候,相互印证学习霹雳舞动作。

有幸,我成为了那些小团体之中的一员。

那半年的时间,我终于在那个大氛围之中,学习了很多霹雳舞的几种滑步。

对于各类音乐的表现形式,开始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。

对于舞蹈的的缺憾,此刻臻于完美。

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代,我痴迷于舞蹈练习,痴迷于轮滑动作的创新。

那个时候,冰刀赛事相当的频繁,我逐渐在脑海里累积了很多的视频资料。

有一个时期,每到节假日之前的夜里,就连做梦,都是在练习各种动作。

那些曾经在白天无法做到的动作,在梦境里都是完美地完成!

其中,最让我迷惑的一个动作,就是空转,也叫做空中旋转或者空中转体。

有半周,一周,一周半,两周,两周半,三周,三周半。甚至在男子冰刀单人滑之中,居然出现了四周空转!

每每看到那些空中的飘逸身形,心中的震撼久久留存。

到底,这些空转是如何完成的?每次在龙沙公园旱冰场,某一个半周,或者一周,在我的平时练习里已经可以轻松做到。

虽然,落地的姿势和起跳的姿势都是很不正规,但是那转体的动作,的确是一种很刺激的享受。

那么,一周半和两周,在冰刀之中,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

一时间,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。

为了练习两周跳,首先我不穿轮滑鞋,在地面徒步练习。只用了几天,徒步的两周我就可以已经可以轻松完成。

但是,一穿上轮滑鞋,我的双腿,仿佛是被施了魔咒一般,百分之百失败!

一周半和两周的练习,在那个自学自练的时候,成为了我练习轮滑动作的噩梦!

在摔了不知道几千次之后,遍体鳞伤的我,曾经有无数次的,想着要放弃练习这个动作。

但是,每次穿上轮滑鞋,我的心中那不服输的性格,开始迅速主导身体的运营。

无数次的失败摔倒再站起来的时刻,也许就是轮滑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!

我开始静下心来寻找失败的原因,到底是轮滑鞋的重量因素?还是我跳跃转体时候的高度与转速?还是二者都有?

我开始一步步地印证这些疑惑。

轮滑鞋的重量,在我练习轮滑单手侧手翻的初期,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动作的成功率。

那也是一种半空之中的身体悬空,在空中停留的那半秒钟,用专业的术语来说,叫做滞空感。

如果,在运动的时候,在脑海里无法形成有效的滞空感刺激,那么,身体在空中的动作,就会失去平衡。

对于很多专业的运动员来说,这是一种,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够逐渐形成的能力。

还好,单手侧手翻的动作我已经日臻熟练。

那么,轮滑鞋的重量对于我的动作影响,现在可以忽略不计。

下一步就是身体的转速了,在徒步练习的时候,我可以轻松地完成空转两周的动作。那么,侧面说明,我的转速完全没有问题。

最后一个,就是起跳的高度了。

后来我才知道,还有一项是标准的起跳姿势。但是在当年,我根本不了解。

起跳的高度,的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
为了可以提高起跳的高度,我曾经仔细地寻找龙沙公园旱冰场内的,每一寸合适起跳的地面。

我知道,在换鞋处到滑行场地的地面连接处,有一个两级的楼梯。

下楼梯的位置是连接滑行场地的第一级,是一个微微向上的小坡度。

早先练习正滑倒滑的时候,我曾经在这里轻轻地跳跃过,那个时候是正滑变倒滑的时候,一个九十度小半周的空中转体。

然后是一百八十度的半周转体。

这一回,既然选择了两周,那个小坡度,绝对可以让我起跳落地的高度超过平地。

我开始在这个小坡度练习空转两周。

最初的几次,根本就转不成!不是起跳早了,就是起跳晚了。

更糟的是,起跳正好了,空中转体只有半周!

我根本就没想到,在有一点斜坡的地方起跳,居然连平地都不如!

毕竟徒步我可是可以完整地做到两周七百二十度的。

想要空转成功,我认为是起跳高度影响了我的空转圈数。除了继续练习,我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。

终于,几个小时过去了,运动过度的后遗症出现了。

这是几年来我发现的奇怪现象,只要是练习到身体疲惫的时候,运动时做动作的失败率就开始减少,也许是我身体机能的自我保护?

所以,这一次,我又感觉到腿部灌铅般难受,我就知道,运动疲惫后遗症的时候又到了。

继续练!强忍着腿部的沉重感,继续助滑起跳……一周半!

终于,皇天不负有心人,原本很费劲的一周半动作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。

早已经习惯于原地起跳的身体,在斜坡的加速下,无论是高度还是远度都是有了很大的提高。

结果,在落地时候,身体时常会因为冲力过大而横甩出去!

一周半就是两周跳的坎。只要这个坎被度过了,我相信很快就可以进去两周练习!

在我的脑海里,一直记得徒步两周空转的感觉。

那时候没有可以借鉴的视频资料,为了练习两周跳,我在龙沙公园旱冰场,创造了我自己第一个个人记录,一天之内摔倒的最高纪录。

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,我照常喝了几口带有铁锈的,微红色的自来水,绑好我的铁板轮滑鞋。那脚踝,早已经被绑鞋的绳子累出了一个鸽子蛋大小的筋包。

开始练习之前,需要先热身运动一番,从而打开有些僵化的四肢。

这样,做出来的动作比较精确。

那时候,也不懂得什么科学运动,这一切都是多年养成的运动经验。

还是说说那个记录吧。

那天应该是周日,那可是风和日丽,绿树蓝天的一个日子。

与这爽心的季节相对应的是,我的残酷练习经历。

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一周半斜坡练习后,我信誓旦旦信心满满地开始练习空转两周。

我知道我自身的习惯,是在身体有些疲惫的时候做动作比较精确,于是我先滑上了波浪斜坡,然后几次来回在波浪上面做单足双足滑行的交替练习。

继续练习,继续摔倒,继续站起,然后再摔倒,然后再站起。无数次的摔倒,无数次地再站起。

练习空转两周的的这一天,我自己查的摔倒的次数,足足二百次!

后来,依旧是摔倒,不是不查了,而是全身将要累的虚脱,没有力气查了。

就凭借着这一股子的不服输的性格,两周空转,终于有了百分之一的成功率。

但是,每每回忆我曾经看到过的冰刀比赛视频,总是觉得,自己在空中旋转上有哪里不太对劲。

为什么,我的起跳就像是武术里的旱地拔葱?为什么人家就可以轻松起跳?为什么人家落冰可以稳定地单足滑出去?为什么我落地就会双足同时落地?

太多的疑问,没有人可以告诉我。

现在我知道了,无论哪一种起跳旋转方式,都有自己的专用名称,也就是专业术语。

落地都是叫做右后外落地,起跳方式有,大一字跳,点冰跳,阿克萨跳,后外点冰跳,后内点冰跳等等等等。

可是在那个资讯极其不发达的年代,想要看到专业的教学视频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
因为空转的成功率过低,我有很长一段时间,开始有了对空转的心理障碍,导致空转的成功率根本就无法寸进。

郁闷之中,我仔细地回忆每一个起跳的细节。

抛去体力和场地器材的因素,我很想知道,到在空转的练习之中,我底是在哪里出现了问题。

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,正在练习空转的我,无意间看到自己的阳光下的影子,忽然有了办法。

我开始选择在一个固定的起跳点,在场地上,让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形成投影。

我在空中,仔细地感知地面上的影子的变化。

如果影子晃动的频率和距离过大,说明我起跳的时候身体不够直。

可是,滞空感我有,而在起跳之后的空中姿态,我却控制不了。

到底是因为什么无法保持空中的平衡,到底如何练习,才能完美地控制空中的身体姿态呢?一段时间,这个难题困扰着我。因为,我根本没有头绪。

那时候,我多想找一个老师,把我所有的疑惑都摆在台面上咨询。

可是,我没有老师。

一切的疑惑,必须要靠自己摸索解决。

记得一位伟人说过,遇到不明白的事情,探索一件新事物,在不懂的时候,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。

可惜的是,我连一块石头都没有。

怎么办?怎么办?我所有的动作,都停滞不前?

综合自己现在已经有的条件,我再次仔细地看查了一下,这三千多平方米的龙沙公园旱冰场。

忽然,那个波浪桥映入了我的眼帘。

对呀!在那个波浪桥上,我是可以做单手侧手翻的!

记得在那里,因为波浪的坡度是由高到低,一共是长短四个波浪。

第二个波浪与第一个波浪之间的落差有几十公分。

最初练习单手侧手翻的时候,记得那滑下去的冲击力和速度,很强大很快速。

那么,如果我可以利用波浪桥的高度落差,练习空中转体,应该可以省去很多起跳体力。

并且,有了下冲的力度辅助,在第二个波浪处,高度也没问题。

试了几次,高度够了身体在空中也挺直了,转速也上去了。但是依旧不到两周。

因为落地的时候是个斜坡,摔跤的次数却是增加了,失败率百分之百。

并且,因为波浪桥的宽度有限,不到两米,如果在第一个波浪下来,起跳时候稍倾斜一点,落下斜坡的时候就会撞到扶栏!

有了一天二百摔跤的经验,摔跤对于我来说,已经是家常便饭。

因为长期的训练,在我的身体反应上,已经形成了一套快速的自我保护机制。

只要是摔倒,一定要放松,然后,滚出去!

只有这样,才不会收到类似于骨折骨裂的严重肢体损伤。

因为摔跤,我的身上,最常见的是擦伤,龙沙公园旱冰场的轮滑场地是水磨石场地,一旦摔倒,最多是擦伤。

如果说这三十六年来,我受过的最严重的伤损,有两次。

第一次,左手掌大拇指根,因为单手侧手翻,我用的是左手,有时候不太严重的摔倒,我会习惯用左手撑地稳住平衡。

因此,左手大拇指根曾经有半年时间是肿胀的,经常是还未等完全消肿,又继续摔肿。

后来,半年后消肿一看,左手拇指根软骨错位。直到现在,左手的拇指和小指指尖,相对的时候无法闭合。

因为软组织错位,导致整个右手掌呈现一个方形。

第二个,就是在这个波浪桥的第二个波浪。有一次练习空转,由于运动性疲惫,身体在空中失去平衡,整个头部直接对着波浪桥的护栏撞去!

在撞到扶栏的一瞬间,我急速地一扭头,险险地擦着左耳朵上侧滑过!

虽然擦到了头部,当时在场地,身体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。但是,回到家,当天有些嗜睡。

开始我还以为是运动过度的后遗症,后来,连续一个多月,小脑的平衡出现了异常。

平时走路,运动都没什么太大反应。

一旦我运动后静止下来,站着不动,身体却感觉要向前或者向后倒。

那时候还小,不知道这是很典型的轻微脑震荡的症状。

这种小脑短暂失控的现象,足足持续了半年。

波浪桥的空转练习,最后的成功率稳定在八成,但是只有一周半。

时光匆匆,转眼即过。

在龙沙公园旱冰场练习的最初四个年头,旱冰场换了四任的承包者。

在龙沙公园旱冰场,我度过了四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逍遥日子。

夏天,我的有半个南方血统的白皙皮肤,被晒成了非洲难民样。被汗水打湿的运动背心,一天下来常常都是汗渍盐碱白花。

冬天,在龙沙公园旱冰场,特别的难以度过。

除了经常性的清理积雪之外,每次运动后,那被汗水打湿的毛裤,到家门口之前都被冻成似铁寒裘。